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主动扩大进口,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这一表态受到高度关注,这一表态也意味着,中国将开启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这是中国在进入新时代后根据新的国情,所作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重大抉择。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转向了开放型经济,在对外贸易上,中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即以追求出口和贸易顺差为主要目标。为了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中国一方面在早期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执行固定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盯住目标汇率。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的出口增长,而进口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同时,这种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也为中国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

这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的出口导向性的贸易战略与中国当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过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其主要特点,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常态下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所谓需求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是大量过剩的,从而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需求侧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也正因此,出口(或贸易顺差)作为需求侧的三架马车之一,直接推动着经济增长,进口(或贸易逆差)则与此相反。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纸币化时代,国际贸易的顺差必然意味着本国产品的净出口,这种净出口本身就意味着其经济资源的净输出。相反地,国际贸易的顺差则意味着用纸币去兑换境外的资源和产品。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初期,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这种追求贸易顺差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不仅能够消化本国的剩余劳动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美元以防范金融风险。在一个需求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这种从需求角度拉动经济增长的考量无疑都是合理的。因此,发展中国家也能接受这种客观上“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仅积累了足够多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人民币本身也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不仅意味着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在中国已不复存在,同时常态下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所谓供给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已充分(或接近充分)就业,从而成为产量增长的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供给决定型经济不仅是中国对内经济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包括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的逻辑起点。

在一个供给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出口(或贸易顺差)意味着输出本来已经十分紧缺的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等)以换回货币,因此它将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进口和贸易逆差意味用货币净进口了境外资源,从而会缓解本国经济资源的紧缺,借助境外资源来助推本国的经济增长。这样一种结论不仅能够用数学模型得以解释,同时也能获得经验数据和计量检验的支持。例如研究发现,当失业率大于某一指标(如8%)时,贸易顺差通常能促进增长,当失业率小于该指标时,贸易逆差通常能促进增长。

未来,中国将不再追求对美贸易顺差,对外贸易战略将转向针对发达国家追求贸易平衡,这也是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基本内涵,这是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所做出的符合本国利益的重大战略调整。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院院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